- 吴珂;
乡土玩具,长期存在于乡土社会中,是中日两国民俗学及民艺学的经典研究对象之一。中日两国乡土玩具研究皆发端于近现代爱好者的收集与收藏,随后在民间美术与民艺学的审美解释及民俗学体系内物质文化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各自发展为体系化的学术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回顾日本乡土玩具研究简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乡土玩具研究的交流史,以求还原日本乡土玩具研究的变迁与中日两国学界围绕乡土玩具研究的相互影响历程,反思乡土玩具概念存在的本真性倾向,摸索革新与扩张这一概念的可能。
2025年02期 No.131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莎茹拉;
在腾格里沙漠社会中,“胆量”表面上是对卷入沙漠越野车活动的农牧民男性向导群体驾驶技术和性格特质的评价,实则是以牧区社会经济冒险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规范为前提。围绕话语与行动的矛盾,在开车、购车、学车等具体实践中产生的张力,都被内化为具有男性气质的“胆量”。在胆量的驱动下,向导工作蕴含的危险和驾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纠纷、伤亡都被转化为魅力十足的男性气质展演。这反映了本地男性农牧民积极适应并创造性地构建越野经济的过程。文章从权力互动、性别展演、资本积累、社会规范、司法纠纷等与“胆量”紧密相关的面向展开,以期探索民族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男性气质实践与生活文化变迁的关系。
2025年02期 No.131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宋嘉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重构性别观念、推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吉林省榆树市大岭镇的巾帼草编专业合作社为个案,从“以社区为中心”的视角出发,聚焦非遗保护在促进地方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从基层民众的立场考察我国非遗保护20年为一个普通乡镇带来的变迁。研究发现,非遗保护在挑战性别刻板印象、流转家庭分工和构建女性自我认同等方面推进了性别平等,但也应警惕非遗保护实践在深层次上对固有性别角色规范的再生产。
2025年02期 No.131 14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