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

    郝亚明;蒲长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2025年02期 No.131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2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考察

    乌小花;蒋心博;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多方互构、兼容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话语体系是在独立与解放的革命历程中奠基,在平等与团结的建设时期形塑,在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进程中丰富,在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政治立场坚定、学理意蕴深厚、表达向度多元、传播更加有效的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沉的情感理解与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5年02期 No.131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民族学研究笔谈

  • 如何推动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创新发展

    马戎;

    <正>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在中央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1])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2025年02期 No.13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迈向以关系为中心的族群研究

    马雪峰;

    <正>以往有关中国各族群的研究,有两种主要的范式,即苏联民族学研究范式与民族国家建设研究范式。在苏联民族学研究范式中,中国社会历史上、现今的各个族群,多被视为具有独特文化、固定边界的单一实体。这一范式下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按照中国王朝史的框架来描述各个族群的起源、历史、文化、演化路径以及与王朝国家之关系,其研究框架受到苏联民族学的重要影响,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原生论”~([1] 21-49 [2])。

    2025年02期 No.13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世界民族研究

  • 加拿大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问题、路径与效果评价

    周少青;周洁;

    强化国家民族凝聚力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加拿大是一个有特殊国家构建历史经历的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新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原住民群体自治与融入的两难问题以及魁北克法裔民族的分离主义问题,是影响加拿大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的主要问题或困境。为了锻造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国家民族共同体,加拿大联邦政府一方面在整体上推行并不断反思调整“统一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另一方面则针对三类少数民族(族群)采取差别化对待政策。从“国家对少数族群的包容度”“公民权利平等与政治参与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度”“国家认同与国家归属感”“族际关系”五项指标来看,(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加拿大构建国家民族凝聚力的政策实践已取得相对积极的成效。当然,其政策效果的有限性也决定了加拿大在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方面依旧任重而道远。

    2025年02期 No.131 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美国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的三重张力:理念、结构与实践

    谭萌;

    国家民族凝聚力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内向聚合力与外向吸引力的核心表征,在各国的建设实践中呈现差异化的叙事体系与治理效能。美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深嵌于其多元族群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该国力图围绕“美国梦”促进国家团结及社会和谐,并在历史上开展了肯定性行动等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实践。随着系统性种族歧视的日渐复杂,美国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的政策目标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张力更加明显,面临治理异化、群体分化、社会参与开放度下降、价值包容性削弱以及各族群观念认同整合难等挑战。在全球人口流动与文化交往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建构历史与现实、理念与实践深度联结,且个体追求与多主体共识相契合、社会经济改善与精神文明发展相契合的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动态体系,成为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的韧性所在。

    2025年02期 No.131 5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民间文化与民俗学研究

  • “国潮”背后的都市民俗学之思:传统文化的韧性与价值传承

    徐赣丽;刘言;

    “国潮”作为都市中传统复兴的重要表现形式,彰显了传统在都市文化语境中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为都市民俗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源。在国家政策的扶持、怀旧风尚的推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下,传统文化并未被动消逝,而是通过适应性转化与创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深入分析“国潮”现象的产生背景和内在动因,有助于我们揭示传统文化在都市中独特的传承路径与转型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文化韧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实践形式。这一议题不仅呈现了在都市中开展民俗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能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2025年02期 No.131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汉唐时期胡乐书写中的身份认同与民族交融

    周杨;

    汉唐史料中有大量关于胡乐的书写,“胡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时代语境的嬗变而呈现动态特征。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多元文本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胡乐书写本质上是时人基于地域分野、族属差异及文化传统对边疆音乐体系作出的认知性分类。此类书写从时人的政治身份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反映出他们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体系的形成,以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为历史基底,以各民族文化交融为动力,在物质文化层面、社会风尚层面以及传统礼俗层面展现了胡乐融入华夏传统文化的复杂过程。深化对汉唐胡乐书写的认识,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音乐元素的互鉴规律提供了重要认知路径。

    2025年02期 No.131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社会发展研究

  • “理性”抑或“德性-得性”?——乡村振兴的文化属性调适

    彭兆荣;

    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工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借用西方的“理性”概念对传统的乡村进行教育和改造;这一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留给我们一笔值得借鉴的遗产。完全采用西方经验而中华文明基因缺场,是这一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启示我们进行乡村建设需要继承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文化属性。那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作者认为是“德性-得性”。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工程中,挖掘并发扬这一文化属性是必要的。

    2025年02期 No.131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李俊杰;王怡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民族地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平等为前提、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依托实现共同现代化的核心观点,在理论、实践和目标层面高度概括了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该重要论述指引民族地区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找到掣肘发展的症结,并提出实践路径,构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02期 No.131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青年学者论坛

  • 中日两国乡土玩具研究交流史刍议

    吴珂;

    乡土玩具,长期存在于乡土社会中,是中日两国民俗学及民艺学的经典研究对象之一。中日两国乡土玩具研究皆发端于近现代爱好者的收集与收藏,随后在民间美术与民艺学的审美解释及民俗学体系内物质文化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各自发展为体系化的学术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回顾日本乡土玩具研究简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乡土玩具研究的交流史,以求还原日本乡土玩具研究的变迁与中日两国学界围绕乡土玩具研究的相互影响历程,反思乡土玩具概念存在的本真性倾向,摸索革新与扩张这一概念的可能。

    2025年02期 No.131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胆量”的构建:腾格里沙漠中的男性气质及其地方性实践

    莎茹拉;

    在腾格里沙漠社会中,“胆量”表面上是对卷入沙漠越野车活动的农牧民男性向导群体驾驶技术和性格特质的评价,实则是以牧区社会经济冒险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规范为前提。围绕话语与行动的矛盾,在开车、购车、学车等具体实践中产生的张力,都被内化为具有男性气质的“胆量”。在胆量的驱动下,向导工作蕴含的危险和驾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纠纷、伤亡都被转化为魅力十足的男性气质展演。这反映了本地男性农牧民积极适应并创造性地构建越野经济的过程。文章从权力互动、性别展演、资本积累、社会规范、司法纠纷等与“胆量”紧密相关的面向展开,以期探索民族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男性气质实践与生活文化变迁的关系。

    2025年02期 No.131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非遗保护与乡镇可持续发展——以大岭镇草编手工艺促进性别平等的实践为中心

    宋嘉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重构性别观念、推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吉林省榆树市大岭镇的巾帼草编专业合作社为个案,从“以社区为中心”的视角出发,聚焦非遗保护在促进地方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从基层民众的立场考察我国非遗保护20年为一个普通乡镇带来的变迁。研究发现,非遗保护在挑战性别刻板印象、流转家庭分工和构建女性自我认同等方面推进了性别平等,但也应警惕非遗保护实践在深层次上对固有性别角色规范的再生产。

    2025年02期 No.131 14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