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飞;兰博;
农牧关系是把握河西走廊区域发展和西北民族格局形成的基本路径。长期以来,以农牧交融文化为底色的经济文化关系在河西走廊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稳定的联系和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21世纪,“异地借牧”在河西走廊民间产生,融合了地方历史经验和不同群体的地方知识,形成新的农牧互补与协同发展探索。从区域经济协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视角来看,异地借牧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区域内生产群体间的经济互补,平衡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对异地借牧的现状、价值与意义展开分析,有利于持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且能够为更大范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提供思路与支撑。
2025年03期 No.132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明;杨露露;
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属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范畴,其秉持着以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为基本方法、以民族志电影为最终产品形式、以呈现与解释地方知识为学术目标的学科范式。以影像为表述形式的民族志电影与用文字书写的民族志是“同质异构”的关系,两者均为表述与解释地方知识的叙事性学术文本,既存在差异,又可以互补。影视人类学的地方知识生产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影像表达层次、压缩影像表达层次和超影像表达层次。在自然影像表达层次,影片通过非语言元素(如影像、声音、剪辑等)传递地方知识;在压缩影像表达层次,影片通过语言(包括对话、旁白、字幕等)对地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构;在超影像表达层次,影片通过叙事结构、美学风格和情感共鸣等,根植于具体的地方语境,展示情景事实中的地方知识。
2025年03期 No.13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计峰;蒋滨韵;
送王船信俗于19世纪上半叶从闽南传入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已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在地化与遗产化。历史上,马六甲为应对疫情而举行的送王船吸引了印度人和马来人的参与,在多元族群背景下成为当地居民构建集体记忆并生成地方认同的文化空间。21世纪以来,送王船从民间信俗被擢升至国家文化乃至跨国遗产的高度,在赓续族群认同与地方文化的同时又被赋予民间外交功能。然而,在马来西亚错综复杂的族群政治环境中,如何将送王船打造成国家文化符号并彰显其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特质,是华人社会与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文章基于在马六甲的田野调查,呈现送王船从华人信俗到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再到跨国遗产的过程,分析其对马六甲地方特色的展演及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回应,揭示其在中马联合申遗语境中对跨族群互动与民间外交的影响,诠释关于这一华人信俗的意义再造。
2025年03期 No.132 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