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_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以“两个结合”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

    金炳镐;盖守丽;

    在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实践意义的重要任务。“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提供内在依据,明确路径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在伟大社会实践中总结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特征;必须坚持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从闪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吸纳理论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脉精粹,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彰显出哲理、学理、道理。

    2025年03期 No.132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1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间文化与民俗学研究

  • 生活革命与新中式生活方式

    周星;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这近半个世纪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给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带来极大的改善,这意味着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生活革命”。这个过程,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变迁的过程。文章分别从服饰、饮食、居住、器用等方面论述了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同侧面的变迁及其方向,进而对当代中国日益盛行的“新中式审美”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这正在发展为新中式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在推动当下的生活革命朝向形塑新中式生活方式的方向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No.132 2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向互构与南北交融——七仙女传说演变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

    郝国强;诸葛成影;

    七仙女传说的演变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华文化多维互构的叙事史。该传说在中国多民族地区广泛流传,承载了从董永孝子到仙女下凡的多元叙事结构,折射出官方叙事和民间叙事双向互构与南北文化长期交融的历史过程。作者通过系统收集官方文本(史书、地方志、礼教文书)与民间叙事(戏曲、传说、口述历史)等资料,结合“点线面体”的研究法发现:董永孝子形象主要经由官方叙事自北向南传播,突出孝道等传统价值;仙女形象则依托民间审美自南向北扩展,彰显浪漫与想象。两种叙事形态交织演变,不仅体现为叙事内容的互补,也反映权力关系与文化秩序的协商,二者通过传说演变实现价值体系的动态平衡,逐渐成为跨区域、跨民族的共享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古代七仙女传说演变的文化逻辑表明,自在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官民叙事层累、南北文化交融的“符号再生产”过程得以形成,这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具有典型意义。

    2025年03期 No.132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歌艺术跨民族传播中的听觉表达与审美认同——以王洛宾西部民歌为中心的考察

    王大桥;李筱彤;

    王洛宾自投身西部民歌事业,采集整理、改编和创作西部民歌千余首,作品充满对西部的热爱,彰显了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音型、节奏、旋律、歌词等多方面的改编或再创作,王洛宾的西部民歌以听觉为中心,在多重感官的互动中创造出极具地方感的西部声音景观,重塑了各民族听众的听觉经验,参与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听觉共同体的形成。作为西部民族集体记忆的听觉表达,王洛宾的西部民歌在跨民族传播过程中,激发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听众的情感共鸣,体现了审美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情感力量和基础性作用。

    2025年03期 No.132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类学研究

  • 异地借牧:河西走廊农牧互补的探索实践

    王海飞;兰博;

    农牧关系是把握河西走廊区域发展和西北民族格局形成的基本路径。长期以来,以农牧交融文化为底色的经济文化关系在河西走廊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稳定的联系和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21世纪,“异地借牧”在河西走廊民间产生,融合了地方历史经验和不同群体的地方知识,形成新的农牧互补与协同发展探索。从区域经济协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视角来看,异地借牧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区域内生产群体间的经济互补,平衡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对异地借牧的现状、价值与意义展开分析,有利于持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且能够为更大范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提供思路与支撑。

    2025年03期 No.132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志电影的知识生产

    何明;杨露露;

    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属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范畴,其秉持着以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为基本方法、以民族志电影为最终产品形式、以呈现与解释地方知识为学术目标的学科范式。以影像为表述形式的民族志电影与用文字书写的民族志是“同质异构”的关系,两者均为表述与解释地方知识的叙事性学术文本,既存在差异,又可以互补。影视人类学的地方知识生产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影像表达层次、压缩影像表达层次和超影像表达层次。在自然影像表达层次,影片通过非语言元素(如影像、声音、剪辑等)传递地方知识;在压缩影像表达层次,影片通过语言(包括对话、旁白、字幕等)对地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构;在超影像表达层次,影片通过叙事结构、美学风格和情感共鸣等,根植于具体的地方语境,展示情景事实中的地方知识。

    2025年03期 No.13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人信俗、国家文化与跨国遗产:马来西亚马六甲送王船的意义再造

    刘计峰;蒋滨韵;

    送王船信俗于19世纪上半叶从闽南传入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已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在地化与遗产化。历史上,马六甲为应对疫情而举行的送王船吸引了印度人和马来人的参与,在多元族群背景下成为当地居民构建集体记忆并生成地方认同的文化空间。21世纪以来,送王船从民间信俗被擢升至国家文化乃至跨国遗产的高度,在赓续族群认同与地方文化的同时又被赋予民间外交功能。然而,在马来西亚错综复杂的族群政治环境中,如何将送王船打造成国家文化符号并彰显其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特质,是华人社会与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文章基于在马六甲的田野调查,呈现送王船从华人信俗到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再到跨国遗产的过程,分析其对马六甲地方特色的展演及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回应,揭示其在中马联合申遗语境中对跨族群互动与民间外交的影响,诠释关于这一华人信俗的意义再造。

    2025年03期 No.132 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者论坛

  • 从知识生产视角论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

    李如东;

    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关系密切,两者在域外知识生产层面求同存异。以现代总体时空关系作为知识本体的人类学研究超越了“原始社会”研究的智识论,拓展了研究的地域与知域;通向人类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则在深入民族志经验世界的知识生产与比较研究中获得重新定位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途径。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与学科体系建设语境中考察具体学科的区域知识生产理路,对于讨论区域国别学建设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No.132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辽东的铁马贸易与大一统凝聚

    宋妍;

    明清时期,铁马贸易以辽东地区的蒙古和女真各部为主要交易对象,交易围绕铁、马等关键物资展开。历经两百多年的贸易活动与权力博弈,形成以辽东马市为政治—经济核心,以传统信仰和风俗为文化内核,以辽东境内多元人群为主体的铁马贸易圈。这种区域与国家的深度互动,为明清大一统的思想凝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辽东的区域化进程成为一个精彩的过程,铁马贸易的文化实践使辽东激发出强大的区域力量,并以区域之力重构了国家整体的权力版图。

    2025年03期 No.132 14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